声律启蒙十三元全文解释注音译文典故

来源:网络整理 时间:2022-10-31 00:00

本篇共三段,皆为韵文。每段韵文,由若干句对仗的联语组成。每句皆押“平水韵”上平声“十三元”韵。本篇每句句末的韵脚字,“喧”“源”“暄”“轩”“魂”“门”“村”“言”“孙”“猿”“原”“埙”“园”“恩”“豚”“屯”“昏”等,在传统诗韵(“平水韵”)里,都归属于上平声“十三元”这个韵部。这些字,在普通话里,韵母有的是“an”,有的是“üan”,有的是“en”,有的是“un”;声调有读第一声的,有读第二声的。需要注意的是:普通话“an”“en”“un”“ün”等韵母的字,并不都属于“平水韵”上平声“十三元”韵,也有可能属于上平声“十一真”韵、“十二文”韵、“十四寒”韵、“十五删”韵,或下平声“一先”韵、“十二侵”韵、“十三覃”韵、“十四盐”韵、“十五咸”韵。尤需注意的是:“十三元”韵的字,一部分和上平声“十一真”韵、“十二文”韵是邻韵;一部分和上平声“十四寒”韵、“十五删”韵及下平声“一先”韵是邻韵。填词时可以通押,写近体诗时不可通押。但和下平声“十二侵”韵、“十三覃”韵、“十四盐”韵、“十五咸”韵不是邻韵,不仅写近体诗时不可通押,填词时亦不可以通押。这是因为,“十二侵”韵、“十三覃”韵、“十四盐”韵、“十五咸”韵,属于闭口韵,即它的韵母实际上是收[m]尾,而非[n]尾。在中古音系统里,它们的韵尾不同。

《声律启蒙·十三元》原文

十三元

幽对显,寂对喧。柳岸对桃源。莺朋对燕友,早暮对寒暄。鱼跃沼,鹤乘轩。醉胆对吟魂。轻尘生范甑,积雪拥袁门。缕缕轻烟芳草渡,丝丝微雨杏花村。诣阙王通,献太平十二策;出关老子,著道德五千言。

儿对女,子对孙。药圃对花村。高楼对邃阁,赤豹对玄猿。妃子骑,夫人轩。旷野对平原。匏巴能鼓瑟,伯氏善吹埙。馥馥早梅思驿使,萋萋芳草怨王孙。秋夕月明,苏子黄岗游赤壁;春朝花发,石家金谷启芳园。

歌对舞,德对恩。犬马对鸡豚。龙池对凤沼,雨骤对云屯。刘向阁,李膺门。唳鹤对啼猿。柳摇春白昼,梅弄月黄昏。岁冷松筠皆有节,春暄桃李本无言。噪晚齐蝉,岁岁秋来泣恨;啼宵蜀鸟,年年春去伤魂。

声律启蒙十三元全文解释注音译文典故

《声律启蒙·十三元》拼音版

shísānyuán

yōuduìxiǎnduìxuānliǔànduìtáoyuányīngpéngduìyànyǒuzǎoduìhánxuānyuèzhǎochéngxuānzuìdǎnduìyínhúnqīngchénshēngfànzèngxuěyōngyuánménqīngyānfāngcǎowēixìnghuācūnquèwángtōngxiàntàipíngshíèrchūguānlǎozhùdàoqiānyán

érduìduìsūnyàoduìhuācūngāolóuduìsuìchìbàoduìxuányuánfēirénxuānkuàngduìpíngyuánpáonéngshìshànchuīxūnzǎoméi驿使shǐfāngcǎoyuànwángsūnqiūyuèmínghuánggāngyóuchìchūnzhāohuāshíjiājīnfāngyuán

duìduìēnquǎnduìtúnlóngchíduìfèngzhǎozhòuduìyúntúnliúxiàngyīngménduìyuánliǔyáochūnbáizhòuméinòngyuèhuánghūnsuìlěngsōngyúnjiēyǒujiéchūnxuāntáoběnyánzàowǎnchánsuìsuìqiūláihènxiāoshǔniǎoniánniánchūnshānghún

《声律启蒙·十三元》全文注音拼音版,可直接打印。点击查看拼音版效果

标准格式的WORD打印文档,DOC格式,保存此版本方便打印和收藏。点击下载

声律启蒙十三元全文解释注音译文典故

声律启蒙十三元·其一

积雪拥袁门

幽对显,寂对喧。

柳岸对桃源。

莺朋对燕友,早暮对寒暄。

鱼跃沼,鹤乘轩。

醉胆对吟魂。

轻尘生范甑,积雪拥袁门。

缕缕轻烟芳草渡,丝丝微雨杏花村。

诣阙王通,献太平十二策;出关老子,著道德五千言。

注释

1鹤乘轩:古代卫国懿公荒淫,他让鹤乘轩车。后来敌人攻打卫国,老百姓说:鹤有禄位,皇上让鹤去打仗好了。

2醉胆:醉酒后的胆量。

3吟魂:诗人的灵魂。

4轻尘生范瓿(zng):范冉家贫,无米做饭,锅中都有了灰尘。甑,古代炊具名。

5积雪拥袁门:《南齐书》东汉时洛阳令雪中访袁安,袁安闭门拥雪,高卧未起。

6诣阙王通,献太平十二策:王通是隋代哲学家,曾上隋文帝《太平策》十二篇,不为所用。

7出关老子,著道德五千言:尹喜尝登楼,望东极有紫气西迈,日:应圣人过京邑。果见老子骑青牛而来。老子曾著《道德经》五千言。

译文

幽暗对明显,寂静对喧闹,长着柳树的河岸对开满桃花的水源。与黄莺为朋对和燕子为友,早晚对寒暖。鱼儿在水中游玩,白鹤乘坐着轩车,醉酒后的胆量对吟诗时的精魂。细微的尘土落在了范丹煮饭的锅里,厚厚的积雪堵住了袁安的门口。长满青草的渡口升起缕缕轻烟,开满杏花的村庄落着绵绵的细雨。隋朝王通曾经向朝廷献上十二篇《太平策》,老子出关时曾写下五千字的《道德经》。

典故

甑尘釜鱼

汉桓帝时,有个情愿过贫穷生活而不愿当官的人,他的名字叫范冉,字史云,是陈留郡外黄人。

汉桓帝曾派范冉到莱芜去做官,他因为母亲去世没有同意,可仍有些人称他为“范莱芜”。后来,朝廷又准备让他当官,范冉干脆躲藏起来。从此,他开始过着一种贫困的生活。

范冉的贫穷在当时是有名的。他经常断炊,炊具长期不用也不洗,以致“甑中生尘,釜中生鱼”。意思是甑里积了灰尘,锅里生了蠹鱼。而范冉对这些却并不在乎,总能泰然处之。因此,他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两句歌谣:“甑中生尘范史云,釜中生鱼范莱芜。“

声律启蒙十三元·其二

伯氏善吹埙

儿对女,子对孙。

药圃对花村。

高楼对邃阁,赤豹对玄猿。

妃子骑,夫人轩。

旷野对平原。

匏巴能鼓瑟,伯氏善吹埙。

馥馥早梅思驿使,萋萋芳草怨王孙。

秋夕月明,苏子黄岗游赤壁;春朝花发,石家金谷启芳园。

注释

1妃子骑:唐朝杨贵妃喜欢吃鲜荔枝,海南每年七日七夜将荔枝飞骑送往长安城。杜牧有”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的诗句。

2夫人轩:曾有人送鱼轩即以鱼皮装饰的车子给鲁国戴公夫人。

3匏巴:古代传说中的乐人。

4埙:古代土制乐器,椭圆形,有六孔。

5馥馥早梅思驿使:南朝的陆凯给在长安做官的朋友范晔寄去一枝梅花,而且赋诗说:“折花逢驿使,寄与陇头人。江南无所有,聊赠一枝春。”后世成为典故。

6石家金谷启芳园:晋朝巨富石崇有个金谷园,春天常在这里宴请宾客,饮酒赋诗,赋诗不成,饮酒三斗。

译文

儿对女,子对孙,种着药材的园子对开满鲜花的村庄。巍峨的楼对深邃的阁,红色的豹子对褐色的猿猴。妃子骑的马,诸侯夫人乘坐的车,空旷的田地对平坦的原野。匏巴能够演奏瑟,伯氏能够吹奏埙。闻到早开的梅花那浓郁的香味,就开始想驿使能不能带来远方朋友的消息;看到茂盛的绿草,就会怨恨王孙远游迟迟不归来。月色明亮的秋夜,苏轼在黄冈游览赤壁;百花盛开的春朝,石崇家中的金谷园的大门就打开了。

典故

陆凯托驿使送梅

陆凯是南北朝人,15岁时就官拜给事黄门侍郎,陆凯身居要职数十年,为人忠厚又刚正不阿,被人们称为好官。

陆凯与南朝著名史学家、文学家范晔友好,常以书信来往。当时南朝北朝处于敌对状态,但是陆凯与范哗暗地里不断通信,互相诉说对时世的看法和感愤。

一天,陆凯十分怀念远在长安的朋友范哗。当时正好有驿使前往长安,陆凯就折了一枝梅花,托驿使捎去。并附赠小诗一首:“折花逢驿使,寄与陇头人。江南无所有,聊赠一枝梅。”

声律启蒙十三元·其三

梅弄月黄昏

歌对舞,德对恩。

犬马对鸡豚。

龙池对凤沼,雨骤对云屯。

刘向阁,李膺门。

唳鹤对啼猿。

柳摇春白昼,梅弄月黄昏。

岁冷松筠皆有节,春暄桃李本无言。

噪晚齐蝉,岁岁秋来泣恨;啼宵蜀鸟,年年春去伤魂。

注释

1龙池对凤沼:龙池、凤沼都是禁苑池沼名。

2云屯:云聚集。

3刘向阁:汉文学家刘向曾在天禄阁中校书。

4李膺门:东汉李膺为太尉,很少与人交往,登其门者号称登龙门。

5春喧桃李本无言:司马迁《史记李将军列传》: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

6噪晚齐蝉:《古今注问答释义》载:牛亨问董仲舒说:蝉为什么称为齐女?舒说:过去齐王的王后怨王而死,尸体变蝉,故名为齐女。

7啼宵蜀鸟:传说战国时杜宇为蜀王,号望帝,失国后思之不得,乃化为杜鹃,啼血乃止。

译文

歌对舞,仁德对恩惠,狗和马对鸡和猪。龙居住的池子对凤凰栖息的沼泽,暴风骤雨对乌云密布。刘向校书的天禄阁,太尉李膺的家门,鸣叫的白鹤对哀啸的猿猴。春日的柳枝在白天舞动枝条,月下的梅树在黄昏摇摆枝条。天冷的时候松树和竹子都很有气节,春天茂盛的桃树和李树本身不会说话。傍晚时,知了一同哀鸣,怨恨秋天的到来;半夜时,杜鹃一声声哀啼,感叹春天的逝去。

典故

铁面李膺

李膺是东汉官员,他生性高傲,交结不广,只是和同郡荀淑、陈寔等师友往来。东汉最后的几个皇帝,大都喜欢重用宦官。但是李膺就敢于跟宦官的不法行为作斗争。

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任野王县令,贪婪残暴,坏事做尽。李膺上任后,立即按照律条把他处决。

张让听说弟弟死了,马上跑到桓帝那儿去诉冤,责问李膺为何处死张朔。李膺义愤填膺地诉说了张朔的罪状,桓帝听了也认为他做得对。

从此,诸宦官一个个束手敛迹,鞠躬屏息,连休假都不敢走出宫门。当时朝政昏乱,纲纪败坏,李膺如中流砥柱,站在了反宦官斗争的前列。他的名声日益高涨,以至于凡是被他接纳或称赞的人,都称作“登龙门”。

声律启蒙十三元全文解释注音译文典故

声律启蒙目录